被討厭的勇氣

阿德勒:人,會捏造憤怒的情緒

我們本身能壓抑情緒反應,為某種目的說自己無法控制而捏造情緒達到目的

這樣的方式也是情緒勒索的一種(個人想法)

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目的(溝通),情緒是可以促使達到目的(書中提及,此處稍加修改)

情緒是收放自如,只要達成目的就會回復原本的自己。

 

不受過去支配的生活方式

想變成誰?可能會拋棄原本的自己?!因為不愛自己,所以把變成別人當做愛自己的方法。

我們的問題不在「過去的經驗」,而是你「如何解釋過去」?

接納這樣的我,你只要是你自己就行了

 

阿德勒主張「目的論」,選擇與決定任何事都攸關自己的安心感

為達成目的有些時候會使用情緒控制對方,這也是一種目的。

 

為了想要懷孕,不工作,卻整天憂鬱不開心,曾以為待在家裡較好,是該出門吧…

目的決定你的態度,有時做的選擇不一定為自己,許多理由加諸一起後成為身上重重的擔子

或許丟掉理由及藉口,讓新的選擇變多。

 

有些人可以做到想做的事,也有些人選擇安心的生活

每種方式都沒有對錯,只是想成為理想型的那個「我」

為了那樣的自己,做出決定

沒有絕對,也沒有唯一

 

只能好好地接受現在的自己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阿德勒 目的論
    全站熱搜

    幻想的模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